摆脱“开学综合征”,家长共情很关键
摆脱“开学综合征”,家长共情很关键
紧张、焦虑、拖延完成作业……暑假结束,开学在即,“开学综合征”也找上了门。所谓“开学综合征”就是从假期快结束到开学初的这段时间,孩子出现情绪不稳定、紧张、焦虑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懒散、逃避学习、拖延完成作业等表现的统称。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种状态呢?
孩子有“开学综合征”,家长先要冷静
其实,“开学综合征”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,然而很多孩子的确在刚开学后容易表现出这些问题。一般来讲,“开学综合征”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,对孩子的正常学习、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,但经学校老师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的自主调节,多数孩子症状会逐渐消失,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,可能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,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,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、适应障碍、长期焦虑等,所以当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还需寻求专业医师帮助。
如果孩子出现“开学综合征”,家长应该保持平衡的心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,以免将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传递给孩子,加重孩子的焦虑,同时积极帮助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及生活习惯调整。
减少娱乐活动,增加脑力活动
假期期间孩子精神过度放松,娱乐活动多,脑力活动少,使孩子难以静下心。快开学的这段时间,家长需要注意逐步减少孩子娱乐时间,尤其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,用做手工、益智游戏来取代,帮助孩子安静下来,使大脑转动起来,集中注意力。室外运动少的孩子,家长还需逐步适量带孩子进行室外运动,以免开学后突然增加的室外活动对孩子造成不适。
从孩子的兴趣切入引导教育
家长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,比如孩子的偶像的成长历程及在励志故事、某文艺作品的观后感想,从中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内容。
家长要与孩子一同进入学习状态,多鼓励多沟通,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,比如开学了学校有很多可以玩耍的同学,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,让他们对学校有所憧憬。此外,早晨起来跟孩子打打球、踢踢毽、跑跑步也是一种有效的感情交流,更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。
与孩子真诚地沟通,彼此尊重,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,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彼此的心得和体会。
家长带头学习,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
家长可与孩子共同拟订新学期计划,在商讨中完成从假期到开学的“频道转换”工作,把孩子新学期要读哪些书籍、以谁为标杆、需要重点提高哪些学科成绩、家长怎样配合等内容一一纳入学习计划,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,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。
作为家长也不妨制定自己的家庭计划和学习计划,购买一些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,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人文素养,有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,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学习氛围,让孩子觉得“爸爸妈妈也在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认知层次,这个家里不仅是我一个人在学习,我并不孤独”。
家长要和孩子产生共情
出现“开学综合征”的孩子,很多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,他们缺乏优秀的成绩、老师的肯定、同学的羡慕等所带来的积极的心理暗示,所以面对学习他们会有畏难甚至自卑的情绪,并且缺乏个人的价值感。
对此,家长首先要和孩子产生共情,感受到孩子为学习方法、学习成绩的担忧。这时可以对孩子说:“你能对自己的学习担忧,证明你有积极上进的意识,你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。”以此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能理解他(她),能与他(她)共情。然后话锋一转,直奔实质内容:“只有意识和态度可不够,还得有真正的方法和能力。或许你觉得自己也很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,那你就要改变方法了。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太一样,但是有几个重要的点还是需要注意的:课前预习,上课集中注意力听讲,课后进行必要的梳理,积极思考,善于提问……”
另外,家长要引导孩子主动与他人倾诉,合理宣泄,把自己面临的问题、压力与知心者(可以是同学、老师、家长或其他朋友)交流,或许对方也正面临这样的问题,这样可以互相启发,一起从这个“深坑”里“爬”出来,还能增进与朋友的感情。另外,可以运用一些宣泄的办法比如大声朗读、做一做剧烈运动等。
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
作者 ||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李雪
编辑 || 颜红波
标签: